第七十八章-《穿进男频搞基建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段衡和裘光努力汲取新知识的时候,楼喻也没闲着。
    他翻阅了大量关于湖州的书册案卷,并派遣农部和工部的人去实地进行考察。
    拿下湖州,总得对湖州老百姓负责。
    湖州水系发达,这是它的优势。
    但段衡本身趋于保守,且为了防范外敌,他实行的政策偏向于闭关锁城。
    湖州城的百姓种地捕鱼,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    并非说这样不好,可一旦遇上天灾,他们的日子就很难维系下去。
    或许是因为穷,湖州的水利设施并不完备。
    楼喻打算实地考察结束后,让吕攸等人因地制宜,规划出一份适合湖州的水利建设方案。
    湖州府。
    李树和周满接手城池后,将原驻军编入守城队伍里,让他们每日跟着一起操练。
    庆军的伙食向来很好,即便远在湖州,楼喻也会派遣运输队送粮送肉过来。
    这般行为,倒恰好赢得了湖州百姓的一丝好感。
    他们本来还担心庆军会征收他们的粮食。
    湖州驻军跟着待了几天后,彻底信了杨继安劝降时说的那些话。
    庆军真能三天吃一顿肉!
    哇,给庆王世子当兵也太幸福了吧!
    营区时不时飘出肉香,传到湖州城老百姓的鼻子里,引得他们一个个咽着唾沫红着眼睛。
    他们有多久没尝过肉味了?
    虽然他们可以捕鱼,但鱼肉跟牲畜的肉还是很不一样的。
    而且说句实在话,他们捕上来的鱼根本供应不了平日的消耗。
    老百姓们私底下议论纷纷。
    “看来庆州人过得是真好。”
    “就算不说我也能看出来,那些庆军一个个高大威猛,肯定天天都能吃饱!”
    “嗐,我记得你之前不是这么说的。”
    “你记错了,我说的就是庆州日子过得好!”
    “说这个没啥意思,庆军吃得好,跟咱们有妹垂叵担吭勖怯殖圆簧稀!
    “怎么就没意思了?咱们现在归庆王世子管,庆州能过得好,咱们湖州怎么就过不好了?”
    “好了,都别吵了,你们猜我今天看到了妹慈耍俊
    “妹慈耍俊
    “庆州人!”
    “庆州人有妹聪∑娴模勘鸫虿恚
    “不是,我是说从庆州来的官!听说是来咱们湖州考察的,说要看看怎么帮咱们过上好日子!”
    “真的?在哪里?咱们一起去瞧瞧!”
    方焕成功考上总衙工部副部长,刚上任就被派来湖州考察。
    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农部副部长沈鸿。
    以及其余差使小吏。
    他们穿着总衙统一公服,看上去精神奕奕,气势不凡。
    方焕站在田垄上,对比湖州的庄稼和庆州、沧州的庄稼,心中愈发佩服世子殿下。
    他至庆州后,听过诸多关于世子殿下的事迹,每每入耳,都觉得自己坐井观天、单见浅闻。
    京城被占后,他曾蒿目时艰、心乔意怯,痛惜江山易主、海水群飞,唯恐兵戈扰攘、国无宁日。
    而今看来,上天待大盛不薄。
    天下竟出了这样一个英主。
    其见识之广博,目光之深远,无不令人心悦诚服、五体投地。
    沈鸿是跟在楼喻身边的老人,他对楼喻的景仰早已深埋心底,不像这些新人这般外放。
    但每每看到这些新人露出叹服的神情,他都与有荣焉。
    “方大人在想什么?”
    方焕回过神,轻咳一声道:“我在想,湖州水域广阔,土地也不贫瘠,为何不能丰收?”
    “水满则亏。”沈鸿道,“庄稼确实需要水,但水多了它们也不喜欢。”
    方焕了然,问:“那沈大人有无解决之法?”
    “最关键的还是要兴修水利,我看这湖州的水利工程年久未修,恐怕不能用了。”
    沈鸿曾参与过庆、沧两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,经验丰富,考察后便在脑子里打起了草稿。
    “看来沈大人已胸有成竹。”方焕笑道。
    不远处有一群百姓偷偷看着他们。
    沈鸿吩咐小吏:“去叫个老乡过来问问话。”
    小吏便行至围观百姓面前,和声和气道:“诸位老乡,咱们大人想跟你们打听一些事情,不知道谁愿意去啊?”
    他气质正派,语调温和,湖州老百姓很少见到这样亲和的衙差,一个个胆子大起来。
    “我去!”
    “我也去!”
    大家纷纷开口。
    小吏遂挑了几个口齿伶俐的,带着他们来到沈鸿面前。
    几个老乡就要跪下磕头。
    沈鸿伸手拦了,笑容和煦道:“我姓沈,奉世子殿下之命来咱们湖州考察,大家不用拘谨,我就是想问你们几个问题。”
    老乡们紧张情绪渐缓,觉得庆州的官都好亲切啊!
    “沈大人您尽管问,咱们知道的一定不会瞒着。”
    “是啊是啊,大人您问吧。”
    沈鸿道:“我看咱们湖州水多,土地也比较湿润,更适合种稻谷,怎么都种了小麦?”
    “大人,咱们不是没种过稻子,但收成不怎么好,再加上咱们也吃不惯稻米,就种麦子了。”
    “这样啊,”沈鸿笑着道,“种稻子怎么会收成不好?”
    “咱们地里经常有水涝,地里的水排不干净,稻子长得不好,不就没收成了嘛。”
    沈鸿明白了。
    稻子在黄熟初期、中期要断水,要是排水不到位,土壤湿度太大,会对稻子的产量和稻米的品质都产生很大影响。
    湖州百姓本就不习惯吃稻米,加上收成不好,就重新种回麦子了。
    但水多了,对麦子也很不友好啊。
    湖州多湖泊和河流支系,农田地势低洼,排水系统又跟不上,庄稼收成的确堪忧。
    看来湖州的农田水利工程,必须要兼顾灌溉、排水、防涝等多重功能,这个工程量不小。
    他心中沉叹一声,正准备再问,忽闻一声闷雷响起。
    众人抬首望天,但见天际乌云滚滚,奔涌而来。
    老乡叹道:“看来要下大雨了。”
    “是啊,这次可千万要少下点,要不然咱们又得再淹一次。”
    沈鸿眉心一皱:“淹?怎么回事?”
    “大人不知道,咱们湖州三年前下过一场大雨,河里的水都漫出来了,有些地方河坝都给水冲没了,咱们都往南面的山上跑,这才躲过一劫,就是苦了地里的庄稼,唉!”
    那一年,他们都是饿着肚子过来的。
    沈鸿和方焕对视一眼,心中顿时一凛。
    “走,去河堤上看看!”
    众人未至河堤,黑云便已怒号而来,湖州上空轰雷掣电、马毛猬磔。
    “大人,我看马上就要下雨了!要不咱们先回城吧!”
    有小吏提了一声。
    沈鸿却坚持道:“先去看看河堤!”
    老乡们也簇拥着跟在后头。
    虽然不知道庆州的官员要做妹矗但看到他们这般认真负责的态度,老乡们的心暖融融的。
    一群人来到堤坝上。
    堤坝是用土夯实而成的,虽然看上去坚不可摧,可一旦遇上夏天暴雨连绵不断,河流水位上涨,很容易被河水冲垮,引发洪灾。
    现在暴雨未至,但湖州水系本就发达,河流的水位并不低。
    沈鸿迎着狂风问老乡:“我看这堤坝不怎么高,咱湖州怎么没加固加高啊?”
    “谁说没有?三年前水灾后,咱们就加了一次。”
    方焕道:“可能是河床抬高了。”
    沈鸿颔首。
    他们庆州和沧州,在世子殿下的英明指挥下,几乎每年枯水期都会雇佣劳工疏浚河道,又不断加固堤坝,所以就算是汛期,也基本没有水患发生。
    但这种大规模的清淤,看起来很像是在征徭役。
    庆州和沧州百姓愿意干,是因为世子殿下给的酬劳丰厚,加上劳工平日吃得好,身上力气没处使,当然干得热火朝天。
    再退一万步,这也是在防止水患,保护自己的家园嘛。
    湖州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段衡就算想组织劳工,也有心无力。
    随着一声惊雷炸响,大雨倾盆而下,恍若银河倒泻。
    豆大的雨珠打在脸上和身上,竟隐隐生疼。
    暴雨已至。
    “大人!咱们回城吧!”小吏担心道。
    沈鸿和方焕看着下方的水位,心里头不禁涌起一丝阴霾。
    黑云压城,风雨晦暝。
    在大自然的强势下,一切人力都显得如此渺小。
    沈鸿等人淋着雨回城,匆匆洗完澡换身干净的衣服,便开了个临时会议。
    “我刚刚查阅了湖州历年夏季的雨水,认为闹水患的几率很大,咱们不得不防患于未然。”方焕严肃说道。
    沈鸿颔首:“我写封信快马送回庆州总衙,等殿下指令。不过,在此之前,咱们还得做些准备。”
    “好!”
    庆州也下起了暴雨。
    楼喻从新城总衙回到王府,泡了个澡,换上一身短袖上衣和长裤,惬意地靠在榻上听雨声。
    上衣和长裤皆用棉布制成,轻柔而舒适。
    冯二笔端来一盏茶,嘀咕道:“这雨也太大了。”
    “夏天嘛,很正常。”
    楼喻没怎么放在心上。
    雨水哗啦啦倾倒而下,整个庆州都被笼罩在茫茫雨幕中。
    不过庆州的老百姓面上并无惊忧。
    一些下班的工人,打着伞,踩着平坦的水泥路,或沉默着,或笑闹着往家走。
    “糟糕!我今天在外头晒了衣裳!我得先回去了!”
    “天哪,我也忘了!”
    一人提醒,大家便都想起来晒在外头的衣裳,慌忙往家里跑。
    比起其它州府百姓,他们枕稳衾温,所担心的也不过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    大雨下了整整一夜。
    翌日竟不见势弱。
    庆州旧城街道上积了不少水,雨水流不下去,已经没过了脚踝。
    好在新城排水系统做得到位,街道上只是湿漉漉一片,鲜见低洼积水。
    楼喻来到总衙,见到杨广怀,便听他道:“天生异象啊。”
    “下暴雨就是异象?”楼喻失笑摇首道,“不过是上空水汽积攒太多罢了。”
    杨广怀却道:“今年的雨比往年的要大得多。”
    楼喻想了想,吩咐道:“着工部再次检查河堤是否稳固,实时监测水位,一旦发现不对,即刻上报。”
    “是!”
    得世子亲令,吕攸立刻下达文件至各个分衙,领众多工部官员和武卫、差役等,冲风冒雨,沿着河堤兢兢业业地观察记录。
    庆州城的老百姓看在眼里,暖在心里。
    不少人自发给他们送热汤和毛巾,感念他们不辞劳苦。
    沧州同样接到指令。
    范玉笙、楼蔚、方临等人日夜不歇,就为了防止水患发生。
    大雨又下了一天一夜。
    好在庆、沧两州防汛工程落实到位,目前看来,河流并无决堤危险。
    楼喻便稍稍放下心来。
    他正忙着学院夫子岗前培训一事。
    有范文载和邵秋兰牵头,学院的夫子们虽然对新的教学模式颇有微词,但也只能选择接受。
    待楼喻当着他们的面,做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简易小实验后,大家的排斥也就没有那么大了。
    这些东西只有楼喻会做,所以只能他亲自来教。
    他既要处理各州公务,又要亲自参与第一年新城各方面的开发和建设,可以说席不暇暖,忙得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。
    肉眼可见地瘦下来。
    他从总衙出来时,雨还在下。
    总衙外停着一辆马车,马车用雨布遮盖,防止雨水渗透。
    车边一人身着蓑衣,于茫茫雨幕中,轩然霞举,英挺朗阔。
    见楼喻出来,立刻撑伞上前。
    一旁的冯二笔:“……”
    霍延又抢他活干!
    “你怎么来了?”
    第(1/3)页